数字化转型进入精耕细作新常态

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双曲线、企业IT数字化能力和运营效果成熟度模型(IOMM)、数字化可信服务能力要求等一系列成果的发布,从一个侧面表明,数字化转型正进入精耕细作的阶段,这将是一个新常态。

3月31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主办的“2021数字化转型发展高峰论坛”在京召开。除了上述成果,会上还发布了IOMM最新评估结果、数字化可信服务首批评估结果以及数字化生态兼容性首批评估结果。会议同时公布了数字化转型优秀集体和个人的遴选名单。

《数字化转型进入精耕细作新常态》

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招商局集团、五矿集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浦发银行、宝信等企业共同成立“企业数字化发展共建共享平台”,平台设立企业IT数字化成熟度委员会、数字化可信服务委员会、数字化生态适配中心三大核心机构,将围绕企业数字化发展,开展政府支撑、技术研究、标准评估、适配测试和实践推广等方面工作。

从2017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从政府引导到市场主导到问题导向,体现出以工业互联网为主要路径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逐渐落地并愈加务实。然而政府引导因侧重于方向性而相对粗放,市场主导与问题导向侧重于解决当前问题因而偏微观。鉴于此,一个系统性、前瞻性的方法论,有助于企业在不失全局性(规划)的前提下,实现数字化转型的精细化。

新阶段的数字化转型更加走深向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烈宏出席会议并致辞。他表示,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联合其它部门围绕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促进融通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下一步,鼓励第三方机构持续完善数字化转型配套标准体系,并加快推广。一方面针对数字化转型需求企业,通过相关成熟度模型帮助其了解自身数字化发展程度,找出短板弱项,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通过促进相关标准落地,对数字化转型供给企业的服务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引导其不断提升数字化转型服务的质量与可信度,构建公平规范的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国务院国资委科技创新和社会责任局局长苟坪在发言中表示,国资委将更加坚定、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着力实施行动计划、推进试点示范、突破核心技术、营造良好氛围,努力开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新局面。他指出,已有近60家中央企业设立数字产业公司。下一步,将组织实施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计划。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在发言中提出了“智慧工业互联网”的理念。与工业互联网1.0相比,智慧工业互联网是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由新的制造产品能力和资源、新的网络感知体系、新的平台体系、新的标准安全体系、新的应用体系和新的用户体系等六大子体系组成,其中的“新”体现了新时代的技术和各个子体系专业领域的新的融合能力。李伯虎建议,发展智慧工业互联网,要坚持政府领导、市场主导、创新驱动、综合管理、问题导向、技术推动、系统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当前,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成为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的主要路径。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其主要特征是新一代数字技术变革生产、管理和商业模式。中国信通院院长余晓晖表示,与过去的信息化相比,数字化增进了数据驱动的内容,并与行业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优化范式。这种优化范式提供非常敏捷的反应,能够形成全局感知和智能化决策能力。

上述事实或观点,无不表明我国数字化已经到了深入实践与精耕细作的阶段。这在政策层面已经有所体现,以工业互联网为例,2020年12月22日发布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多处提及要开展相关的诊断和评估工作。因此,新阶段的数字化转型,在政策、技术、需求等方面体现出走深向实的特点。

精耕细作阶段需要一套评估体系

数字化要精耕细作,意味着企业必须对自身数字化所处的阶段、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而,要准确评估信息化、数字化阶段尤其是获得的成效,是一个长期无解的命题,这可以理解为IT绩效。它与信息技术应用的特征具有高度相关性,如高渗透性、高融合性,边际成本递减而边际效益递增等。这些同样体现为数字经济的宏观特征。

与IT绩效相伴随的是IT风险。对企业而言,无法评估或者量化一个项目或一笔IT投资的投入产出比,不符合正常的业务逻辑。这对企业决策还有项目顺利实施都是一种风险。头部企业如央企或大型民企,有很多成熟机制可以规避可能的风险。大量中小企业,则必须严控投资与合作,因为失败就是归零,试错成本高昂。

信息化、数字化是企业发展战略,它意味着一方面是企业的方向性选择一方面没有有效评估工具,需要项目投产后根据结果来展开评价。中观层面,过程控制将保证结果的可控性,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道自己是谁,信息化、数字化在哪个阶段,下一步重点是什么;二是知道供应商是谁,能力如何。

大型企业IT基础设施庞大,应用系统众多甚至数百上千,要独立开展上述两个方面的专业评估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为国内首个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估体系,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双曲线、IOMM、数字化可信服务能力要求等一系列成果,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路径。

转型者与赋能者的方法论

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双曲线、IOMM、数字化可信服务能力要求,由中国信通院牵头,联合云计算开源产业联盟、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移动、阿里云、腾讯、太保、人保等起草和发布。

通俗讲,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双曲线是转型者、赋能者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状态描述。数字化可信服务能力要求则是对赋能者的评估体系。而IOMM,即I&O Maturity Model,“I”即IT,指IT数字化能力,“O”即Operation,指企业运营能力,合起来,IOMM定位于企业IT数字化能力和运营效果成熟度评估的方法论体系。

如果说信息化是以流程固化为核心的效率优化,那么数字化则是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企业生产力和生产要素的变革,故后者的评估更为困难。IOMM体系基于400余条指标梳理,构筑起以六大能力为转型目标,最终实现六大价值的体系框架。从而帮助企业定位自身数字化转型发展阶段,对下一步发展方向和路径给出详细指引。

其中,六大能力指云智平台化、能力组件化、管理精益化、运营体系化、数据价值化和风控横贯化;六大价值指智能敏捷、效益提升、质量保障、业务创新、风控最优和客户满意。

基于上述框架,IOMM能力成熟度模型将企业的平台IT、业务IT的能力成熟度,分成了五类/级。平台IT分为基础保障类、业务支撑类、平台服务类、客户运营类和创新引领类;业务IT分为电子化、在线化、协同化、智能化和生态化。每个类/级别都对相应能力进行评估,定位水平,并以价值分数进行效果验证。适用于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相关领导者和相关人员,理解数字化基础设施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明确数字基础设施一体化管理和信息技术服务运营的能力的范畴,明确定位自身能力水平和计划未来发展方向。

除了评估自身,还需要有评估服务商的方法论。当天发布的数字化可信服务能力要求系列标准,通过相关标准明确数字化服务商的能力水平。该系列要求包括三维可信(服务可信赖、安全可信任、生态可信任)和六大能力(数字化场景能力、数字化治理能力、平台化产品能力、数字化服务运营能力、数字信任安全服务能力和可信兼容生态能力)。

因此,IOMM可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诊断、规划、咨询、选型、实施等不同阶段,为企业提供一个完整的方法论。而今天尤其是进入数字化阶段后,传统的免责手段有时会失效,因为就一个应用开发而言,大厂或初创公司往往在一个起跑线上,数字化可信服务能力要求系列标准,是企业评估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的一个客观依据。

云计算等基础设施趋于成熟但价值有待发挥

企业数字化转型,首先需要云化的IT基础设施,因此在IOMM中,“I”是基础;云化的IT基础设施需要精细化运营,这就是“O”。因此“I”和“O”是企业数字化转型中两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所以新基建除了建设,更多的是强调如何用好云。对此,中国信通院云大所所长何宝宏指出:“新基建一定不能重建设、轻运营,不能出现建设完了就不管了的情况。”

今天,云服务成为数字化转型的最基本的底座。而IOMM也主要针对企业IT数字化转型的能力,其成熟度标准相对更完善。作为方法论或规范,IOMM的下一步,一是将往应用层走,二是将往行业层走,不断细化和量化。

中国信通院云大所副所长栗蔚介绍,IOMM的参与方来自各行各业,在该项目中,前期参与方各自贡献自己数字化转型的经验和智慧,参与编写标准,后期则把标准置入自己的企业进行实践,不断迭代和优化,进而形成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方法论。而在具体应用中,IOMM可以根据不同行业的IT发展水平调高或者调低指标的要求。

“软件定义一切”“所有的企业都将是互联网企业”,这是10年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初露端倪时业界发出的预言。今天看,数字经济的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已经在验证这一预判。一个特征是,数字原生程度较高的企业如互联网公司、电信运营商、金融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进入较高阶段后,开始兼具转型者与赋能者的双重角色。但这在制造业里已经很常见了。这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双曲线的由来。

中国电信就是一个兼具转型者与赋能者角色的典型。中国电信认为,数字化转型首先要推进业务数字化和数字化业务。在这个过程当中,利用新兴的技术和能力帮助企业进行相关的投资、管理、运营、营销服务和运维等过程进行业务数字化,并将承载这些过程的系统上云,推进实现业务应用云化解耦和实现弹性扩缩容等。其次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上云先行不是目的,业务数字化后,要数据拉通关联应用再反向赋智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去,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业务的转型、数字业务化。

在实践中,中国电信近年来推出了“云改数转”的转型战略,“云改”就是云化改革,希望通过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底座,驱动整个内部的转型。目前,中国电信的上云率已经达到43%,完成了1000多套系统规模化的上云。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中国电信发挥特大央企的优势,整合相关科技力量进行自主研发,例如其自主分布式数据库能承担9亿用户的运行,体现了自主可控的能力。

“整个数字化转型,中国电信的IT上云走的是最快的,而且是最坚决的。甚至实现了核心系统的率先上云。这个深层次的上云,往往促进了整个应用的云化和能力的开放,实现整个企业业务快速敏捷的能力提升。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套传统企业上云的方法论,接下来也会赋能整个千行百业。”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云网运营部平台云化推进处处长陈靖翔说。

从2006年云计算正式提出到今天已经有15个年头。从技术的角度云计算已经趋于成熟,从产业来说整个格局和形态趋于稳定。但是从各行各业如何发挥云服务的价值来看还远远不够。

“我们现在只是生产了一个看起来还能用、还不错的新型的数字生产工具,但是如何用好这个工具,如果把它普及起来,能让更多的人和企业用上它,差距还比较大。”中国信通院云大所所长何宝宏说。

何宝宏认为,有几个指标,是衡量云服务是否成熟的参考要素。一是政策引导的变化。前几年是要求上云,现在变成了如何能够让云发挥出更多的价值,这个指标就是“用云量”。“用云量”业界提的不多,说明体量还太小。二是云作为数字基础设施,理论上公有云的服务比例要很高,但数据显示目前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体量差不多。什么时候公有云体量远远大于私有云,说明云服务就比较成熟了。三是什么时候企业搞云计算的跟搞后勤保障的部门成了一个部门,就表明数字化转型趋于成熟了。

如果说2020年的新冠疫情加速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那么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这得益于十多年云计算等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今天,数字化转型正从粗放走向精益,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常态。根据IOMM体系,这个过程中在中观层面需要把握以下几点:1.企业底座整体向平台化发展。2.业务的解构、协同、开放成为转型的焦点。3.以客户为中心的数据价值化驱动运营创新。4.价值提升成为衡量企业数字化的重要考量因素。

点赞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