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大疫情来袭之际,数字经济作为经济新动能,是否能够经受冲击,是否能够支撑宏观经济稳定甚至引领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分析和研判。通过对比2003年“非典”疫情,量化研究结果表明,本次疫情持续时间是数字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若疫情3月底至5月底结束,数字经济增速将分别放缓2.2-3.8个百分点,损失约0.83-1.4万亿元。
数字经济是引领缓解疫情冲击、带动经济增长的最优选择。基于疫情持续时间不同,数字经济增速将为GDP增速的2.8-3倍左右。疫情如何发展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需密切关注疫情变化、做好研究分析、强化政策储备,不断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引领和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重大疫情影响下的经济态势变化
变化一:经济环境复杂多变,面临更大挑战
与“非典”疫情相比,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不断增大。“非典”疫情前后,我国加入WTO后的外需势头强劲,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旺盛,人口红利处于高峰期,经济发展动能强劲。全球化红利有力地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我国成为“世界工厂”,为中小企业创造巨大发展空间。当前,我国经济高质量对企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同时逆全球化势力抬头对数字经济企业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如,2003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增长37.1%,而2011年以来的九年里,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已回落至5.3%。
变化二:技术创新空前活跃,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
数字经济使得各行业、各领域间发展关联程度更加密切。伴随着ICT技术、产品、服务等在国民经济各行业间深度融合渗透,不同行业间的关联程度在不断加深。计算机、试听设备、通信设备、广电雷达等行业的影响力系数相比于2003年都有大幅提升,信息通信技术正在成为各行业、各领域发展的基础性、使能性技术。
图1 数字经济典型行业影响力系数比较
变化三:投资约束不断加强,政策空间更为有限
新形势下促进经济发展政策空间更为有限。“非典”时期,政府、企业、居民杠杆率较低,货币政策空间较大。当前,资本边际回报率日趋下降,通过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已经不可行。从三大需求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和拉动率看,2003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了GDP增长的70%,拉动GDP增速7.0个百分点;而2019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仅贡献了1.9个百分点。
房地产刺激经济的老路行不通、走不远。“非典”时期,房改带来房地产爆发式增长。2003年8月,房地产业被正式列为支柱产业。2003年前两季度,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增长37.4%,销售金额累计同比增长44.8%。当前强调“房住不炒”,且疫后不可能通过房地产业来拉动经济。2019年,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0.1%和6.5%。从经济全局出发,仍应坚持“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通过刺激房地产对冲经济下滑不应成为政策选项。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数字经济影响的敏感性分析
(一) 疫情持续3个月影响分析
若疫情持续3个月,数字经济年均名义增速将放缓2.2个百分点,直接损失约8300亿元。线上线下双渠道供给不足将成为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产业数字化部分,2019疫情对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首先短期宏观需求冲击,特别是消费需求,线上线下联动需求将受到很大冲击。测算表明,与数字产业化相关的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部分影响最大,预计分别下降12.6、3.8、12.1个百分点。数字产业化部分,大量线下需求转移到线上对互联网行业产生一定刺激作用。根据麦肯锡测算,线上消费每增加1个单位,61%为替代原有需求,39%为新增需求。从行业层面看,电信和广电运行基本平稳,电商、在线服务、网络视频、在线医疗等新兴业态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将呈现小幅上涨。
(二) 疫情持续4个月影响分析
若疫情持续4个月,数字经济年均增速将放缓2.6-2.9个百分点,约为15.1%-15.4%,是GDP增速的2.7-2.8倍左右。新冠肺炎疫情对传统产业的影响不断持续,且覆盖面继续扩大,负向作用日趋深化。这段时期,要特别关注对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影响力水平较大的行业。如,计算机、试听设备、通信设备等,是国民经济的“龙头产业”,对宏观经济具有牵引作用。当生产水平发生停滞时,优先发展这些产业,可以起到带动一般产业的显著作用。发挥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引领带动带动作用将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
表1 疫情4月底结束应重点关注的行业
(三) 疫情持续5个月影响分析
若部分地区疫情由输入型转向扩散型,持续时间较长,5月底结束,则三产中需切身参与的环节将面临严峻考验,但新兴业态增长带动作用初步显现;二产中采用自动化、机器人等代替人工的新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一产由春耕延误影响,负面作用逐渐显现。预计2020年,数字经济增速将放缓3.1-3.8个百分点,约为14.2%-14.9%,是GDP增速的2.8-3倍左右。
三、数字经济是对冲疫情影响,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 数字经济对宏观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突出
权威研究普遍认为,疫情对我国短期宏观经济运行带来冲击,但不会影响中长期运行态势。美国彼得森研究所认为,新型冠状病毒爆发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会比“非典”疫情影响更小。标准普尔认为,新冠肺炎可能令中国GDP减少1.2个百分点。国内专家研究认为,对2020年一季度GDP的影响可能在1到3个百分点,对全年GDP影响约为0.5到2个百分点。疫情持续时间决定数字经济发展及其对宏观经济影响程度。即使数字经济增速下降3.8个百分点,增速仍可达14%左右,显著高于5-6%左右的宏观经济预测增速。
(二) 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加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疫情不断影响现有业态,但同时也激发大量创新创新业态,促进生产生活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能够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服务领域,线上线下融合态势显著加速。以金融为例,疫情期间,银行、证券、保险纷纷推出新型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对低时延网络、软硬件需求量旺盛,不断催生对5G、AR/VR、8k视频等业务需求,使得智慧网点、虚拟银行等新业务加速落地。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进程不断加速。疫情将对生产和市场供给产生一定影响。由于假期延长和对假期流动人口隔离观察等方面的要求,短期内会直接影响大量劳动力返城和企业复工,部分企业已加速应用机器人、自动化等新手段、新方式,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不断加快。
(三) 数字经济发展成果更加惠及人民群众
数字经济惠及民生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医疗领域,新型医疗服务模式不断涌现。如,此次疫情医护短缺问题突出,消毒机器人能够解决真人消毒效率低下、人员人身安全难以保障等难题。调查显示,疫情期间市场对于消毒机器人的订单需求已增长7-8倍,“机器+医护”新模式再提速。教育方面,在线教育迎来快速发展机遇,并呈现出由在线职业教育向全日制在线教育延伸的显著特征。据不完全统计,疫情期间,我国全日制在线教育平台新增数量超过100个。如,广西面向中小学校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借助网络为教师和学生建立教学和辅导的双向交流渠道,实现“停课不停学”。就业方面,在线灵活工作模式加速突破。疫情导致办公环境的隔离,人和雇主之间不一定捆绑在同一物理空间内,带来组织环境的脱离,形成用工方式的全新变革。研究显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灵活用工市场规模将增长23%以上。
(四) 数字经济为重塑经济发展形态提供历史机遇
新冠肺炎疫情在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严重负面影响的同时,为重塑数字经济生态带来难得历史机遇。目前的大电商平台,如阿里巴巴、京东等多在2003年“非典”之后不断迅速发展壮大,深刻改变着消费、生产等经济社会运行模式。把灾难变机遇,重塑数字经济社会的内生机制,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窗口,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是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转变,打造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途径。
四、有效应对疫情,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短期,保障发展稳定。进一步发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在疫情预防、监测、应对中的作用。适当调整数字经济相关领域的财政、货币政策,强化民生领域的逆周期调节,对一些新兴数字经济企业给予适当的补贴,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尽快出台稳定数字经济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培育新的消费投资热点等政策。
中期,把握时间窗口。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增加源头技术供给,以疫情需求为导向,以基础研究突破带动引领性原创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战略性技术产品的重大突破。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尤其是疫情需求迫切的领域,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强对数字经济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
长期,突出提质增效。着力推进我国数字经济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做强增量和调优存量并举,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推动融合发展,着力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和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深度融合。着力构建适应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制度环境。
(作者简介:孙克,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数字经济研究部主任,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数字贸易等。联系方式:sunke@caict.ac.cn)
- 达索系统全球CEO:科学是公司的DNA 坚持长期主义 – 2023年12月28日
- 发改委: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重点方向含“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 – 2023年8月24日
- 如何以技术手段破解数据合规难题 – 2023年8月17日